《他們的身影》
最近這一兩年演講場合中,爸爸們的身影越來越多了,特別是在幼兒園階段,印象中最高紀錄的一場演講,裡面有一半是爸爸來參加,更多時候是整場媽媽群裡,只點綴著一兩位男性,他們大多坐在邊邊角落上,與其他媽媽們互動較少。
我會在開場前邀請大家給這些爸爸們一點掌聲,肯定他們克服尷尬的心情,肯定他們參與育兒的生活也願意學習教養的新知。
現在的社會越來越多父親投入育兒教養,我身邊就認識優秀的「全職奶爸」,夫妻倆認為誰比較適合上班、誰能在育兒角色更享受,就這麼協調分配;也有些是媽媽「請」爸爸來聽講座,彼此同步學習避免教養落差。
另一群,則是單親爸爸。
我對單親爸爸這個角色並不陌生,因為我的先生認識我之前,也曾是十年的單親爸爸,與女兒相伴,在沒有後援的狀況下拉拔孩子長大,當我們成為夫妻時,女兒已是亭亭玉立的國二生了。
看見胡川安教授這本《兒子教我的事》,如此坦然自在地分享單親爸爸的生活,加上他自身研讀歷史、哲學、考古的觀察與思維,這趟單親育兒生活彷彿也是一場社會實驗,覺察著環境中的陳年框架,體會著文化人情中的幽微暗示,翻找古今中外各種案例,我們驚覺原來單親家庭被貼上許多標籤,而一向被認為「比較不會帶孩子」的爸爸們,爭取到監護權後,竟然成為「弱勢中的弱勢」。
《兒子教我的事》讀來溫馨輕鬆,能給孩子安全感的家庭,絕對不在於成員角色是否完整,而是有緣成為家人的人們能好好互動嗎?能相處過日嗎?如果不能,單親只是一種生活狀態的選擇。
也許我們身邊有朋友或親人處於單親狀態,那麼這本書能給他們一些寬慰、一些思考,將自責或愧疚的心收起,單親媽媽或單親爸爸也能讓人快樂、再創幸福。